跳到主要內容區塊

廖學舟的陶藝世界

         放大字型圖示 放小字型圖示 列印圖示


【廖學舟簡介】民國四十六年生於雲林西螺,七十年畢業於政戰學校,雅好藝術,九十三年成立「懷念陶藝創研坊」,作品即獲臺灣燈會陶燈類佳作,並進研究所深造,九十五年改組創研坊為公司。 雲林縣的榮民廖學舟,九十五年十一月以「魚的世界」為主題,假三軍總醫院藝廊,展出陶藝作品一個月。 廖學舟,民國四十六年出生臺灣雲林西螺鎮,自幼對繪畫及雕塑,興趣濃厚,有關藝文的隻字片語或圖案都不放過;工作之餘,常信手塗鴉。 廖學舟從小愛跟祖母到田裡,看著大人辛勤耕作,自得其樂地在田邊抓泥鰍、追青蛙……,遠望老水牛犁田,小牛卻一旁悠哉地吃草,清新的景象,與世無爭的畫面,一幅幅烙印腦中。長大後,益發喜歡大自然的恬靜;而鄉下特有的人情味,也讓廖學舟在沒有壓力的環境中成長。 民國六十六年,考上政戰學校,接觸面增廣;喜歡上圖書館閱覽藝術書刊,很崇拜藝術大師鬼斧神工的創作,自我期許有朝一日也有一番成就。 畢業後分派陸軍野戰部隊,常利用就寢時間隨意作畫,紓解壓力;遇有長官、同袍調職或退伍,特喜選購陶藝品相贈。 七○年代陶藝在臺灣萌芽,迅速發展,陶藝家風格各異,線條流暢,釉面不論樸實,或是華麗,廖學舟都愛不釋手。 退伍前幾年,本來規劃重拾畫筆,但在偶然機會與陶藝「邂逅」之後,即在八十八年間一頭栽進窯火的領域。九十一年退伍後,全心投入陶藝,更體悟相關學問的浩瀚,加深探討決心。 做陶初期,雖然整天在工作室研究調配,不斷地自我訓練成型技巧,在造形上求新、求變,卻在釉藥方面難以突破;當研究遇上瓶頸之際,幸好能就近請教研究釉藥廿餘年的盧展能老師,並獲傾囊相授,而得以在造形與釉式方面,有完美結合。 為精益求精,甚至前往南投「台灣工藝研究所陶瓷燈飾與餐具用品技藝研習班」,學習工藝技術;又為瞭解學院派製作方式,而到「台灣藝術大學工藝研究所」修習學分,承蒙劉鎮洲教授指點再三,而在設計上有了新概念。另外,廖學舟又在幾年前,認識任教台電林口廠盆景課的謝慶龍老師,指導盆栽雕塑,這次亦蒙謝老師選材,搭配展出自己所燒製的小品盆栽雕塑。 由於陶藝創作過程繁瑣,失敗率高,無法完全掌握效果;為燒製活潑艷麗色彩,抓住生動活潑感覺,多數試釉作品,都拿長時間捏塑成型的魚胚,直接進窯燒製,往往整窯失敗。 廖學舟之妻常在一旁安慰:「成功的媽媽來了!兒子很快會誕生。」咬緊牙關、再接再勵,尤其為讓魚的眼睛炯烔有神,不知耗費多少釉藥,但只有一窯窯的試驗,才能燒製出一系列生動活潑的作品。廖學舟表示,往後依然有很大的創作空間,一定要繼續努力,更上層樓。 這次展出「魚的世界」主題作品,其釉式突破與造形風格,都受到陶藝大師的指導、啟發,希望將來亦能創出獨特風格,在陶藝界作出貢獻。 (資料提供:廖學舟.整理:本刊編輯部)(點閱次數:1684)